【觀後感】This Is the Calculus They Won't Teach You

又是一個一年後的重看。

這是 A Well-Rested Dog 去年為 SoME2 製作的〈This Is the Calculus They Won't Teach You〉,精彩的介紹了微積分的概念從古希臘、伊斯蘭世界到近代歐洲的發展歷史,馴服、或至少部分馴服名為「無限」的野獸的過程,而這些故事提供了直觀理解微積分的脈絡。

但一如既往的,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在最後。
A Well-Rested Dog 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以這種方式教微積分呢?他引用〈Calculus Reordered: A History of the Big Ideas〉的作者 David Bressoud 所說的話:

「我們現在對微積分教學的內容安排,適用於那些希望驗證微積分邏輯上合理的人。但在大一微積分的課堂上,沒有幾個學生符合這個條件。

我問過許許多多的工程師,沒有任何一個跟我說在他們的工作中需要定義微分或是計算積分。當我訪問學生他們希望從這堂課學到什麼時,他們說我想理解(understand)微積分。因為他們總是被教導微積分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所以想要理解他為什麼重要,哪裡重要。

但很多時候大學生的時間緊迫。當他們沒有時間讀懂(mastering)概念本身,就會退而選擇勤練解題技巧以通過下一次的考試。不幸的是,多數的微積分學生都是如此。我認為這個現象背後,有相當一部份是由我們教微積分的方式所導致。微積分有非常多重要的觀念(ideas),但我們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吸收它們,而是把時間花在教學生如何應用微積分的技巧。

我請學生描述一堂微積分課的標準流程是怎樣的,他們都說:『課堂一開始,教授會解釋他接下來要展示的數學是怎麼一回事,而我知道這段可以跳過。然後當他開始做例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專心了。』。

而我認為歷史重要的地方,就在於它可以幫助凸顯微積分各種技術性概念(concept)背後的觀念(ideas)。而我發現知道這些觀念從何而來的學生,往往更有學習的動力。」

這段敘述的對象雖然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QS 83),但放在台灣的微積分課堂上一樣適用,尤其在敘述學生對課程的態度與表現的時候。

個人很有感的點是多數人是重技巧而輕觀念,而我的歷程則是正好相反,往往是只會觀念而沒有技巧。不僅是微積分,在我所有的物理和數學課堂幾乎都是如此。我可以聽懂,乃至很快聽懂並在腦海中建立對應的圖像,從而獲得(相對)準確的直覺,但沒有耐心或動機磨練技巧,所以 closed book 考試的課(以必修們為主)永遠是算不完,然後成績愁雲慘霧。有時候也是很羨慕那些可以直接把考古題的解答背起來的同學,至少我大概是永遠做不到。

原則上你當然可以不斷跟自己說:嘿雖然我考很爛,但至少我觀念有學好。但問題是在缺乏有力的實證時,你其實很難說服自己這不是在自我催眠。畢竟根據奧坎剃刀原則,我就爛其實是個很簡潔又強大的解釋。

一直到大二下開始接觸程式之後,這個(相對)有力的實證才逐漸浮現。比起課本中會遇到的習題,數值方法處理的往往是更加複雜(注意是複雜而不是困難)的系統。而由於這些系統往往沒有上述的「技巧」的用武之地,電腦又包辦了大量計算的部分,因此使用正確的觀念建構程式的重要性,就相對凸顯了出來。從這個過程中,我才算是確定自己至少觀念沒有白學。

除了這點,這個現象有非常多方向可以討論,比如:
。為什麼學生的時間總是很緊迫(大學生的生活型態和方向)?
。為什麼學生重視成績不重視學問的內核(面對高等教育的態度)?
。教師到底應該針對哪類的學生最佳化課程(高等教育的使命,如果班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留在學圈,教學還應該以學圈的需求為目標嗎?)
......等,感覺就是寫不完的大坑,還是先不要碰好了_(:3」z)_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