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自負與數學

這是 Grant Sanderson(3B1B 的作者)今年中在史丹佛數學系的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自負與數學〉。

演講從他如何走入數學這個大坑中說起。也許有些出乎意料地,Grant 說最初之所以會喜歡上數學,不是因為看到了這門學問的美,或是見識到數學強大的泛用性,而是因為他小時候比同學們稍微更擅長數學,而在這門課中獲得競爭性的自我滿足,並由此形成了正循環。而是藉由這個「錯誤」的理由入坑,接觸了足夠多數學之後,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理由才才漸漸轉到數學真正的核心,也就是美麗的結構和強大的應用。就像化石一開始是被埋在土裡的有機物,隨著時間過去逐漸由泥砂、礦物質填入或置換,然後才能長久留存。

這點我深有感受。

如果把時間退回個四五年,那時候的我對抱著「錯誤」的心態來參加地科競賽或是讀大學的人非常不屑一顧,只會覺得「唉,又是一個只知道追逐成績、升學或是財富之類世俗價值的凡夫,對物理/天文根本沒有愛。」然後就很懶得理他。

那現在呢?Well......我其實還是對此很沒有耐性,從去年底的〈天文物理讀書會〉和去年中的〈暑假教學後的一點碎念〉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但不一樣的是我現在會認知到多數人,也許包括我自己,入坑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點「動機不純」。但人是會變的。有時候最初動機不純的人,當他在圈子裡面混久了,也會漸漸轉變成擁有正確的動機。

在同一間學校待六年的好處是,你確實可以長期近距離追蹤相當數量的學弟妹,看看這些樣本的變化。有些我最初不抱期待的人有了出乎意料的成長,有些我最初很看好的人並沒有按我預測的劇本走(有時候這還挺讓人難過的)。所以我現在對人的評價會比以前稍微再更保守一點,保留那個可以改觀的空間(或時間)。

後半段的重點在價值觀的選擇。Grant 以他自身的經驗談了他早期在 3B1B 和 Kahn Academy 的影片收到的回覆風格差異,讓他製作影片時側重的點,逐漸從關注創新與獨特性,加入更多「幫助觀眾」的要素。換言之,他評價自己影片的方式改變了。對於台下的畢業生,他說無論你未來選擇做什麼(學術、教學或是業界),你所獲得的滿足感不只取決於你在那方面的技能,更取決於你如何決定什麼是「值得投入」的是,也就是價值觀的選擇。因此各位畢業生,應該好好花時間仔細審視這份價值觀從何而來。

這點我也是深深認同。

舉例來說,很多人在高中升上大學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過去總是以考試成績班上第一、成為最最優秀的人而努力。但其實稍微想想就可以發現,「我的目標就是贏得第一」這種目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你在一個團體之中走到頂端之後,勢必就會進入下一個更強的團體。清大比完可以比台灣,台灣比完可以比世界。當下的世界比完,你還有整個人類史的天才可以較量一番。看這這篇文的各位大概都不是天才,所以你如果盲目的將這作為你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那迷茫、失落和崩潰只是遲早的事情。想要證明自己的優越,想要達成某些世俗上定義的成功,都有一樣的先天矛盾性。

因此能不能找到一套自洽,或至少大致自洽的價值體系來為自己的選擇辯護,形成能不斷前進並收穫滿足的正回饋,對於一個人出社會,甚至僅是走完大學的旅程都非常重要。而當時間前進、環境改變 ── 比如畢業這種時候,我們更應該時時審視自己當初選擇的價值體系是否仍然合理。

Grant Sanderson 的建議是,也許比起自己,可以多想想你做的事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但沒有人可以為你決定正確的價值體系為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