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Alex Kontorovich: Improving math | 3b1b podcast

前陣子又聽了一遍 2021 年 Grant Sanderson(3B1B)採訪羅格斯大學數學系 Alex Kontorovich 教授的 podcast。很巧的是這場兩年後的重聽,居然剛好跟最近遇上的事互相呼應。



前情提要,他們在討論 PhD 是選主題還是選教授相關的議題。簡單的說你不僅應該要找到你喜歡的研究主題,還應該要找出自己喜歡的教授,或說是找出自己適合跟哪種類型的教授合作。這點對你未來的影響力,並不亞於你選擇的領域。

Alex Kontorovich 接著說:

還有,要觀察那個教授門下其他的研究生是什麼樣子:他們之間的相處是否融洽、是否會互相幫助等。比如低年級的學生會不會向學長姊詢問他不好意思拿去問教授的問題,或甚至在沒有教授參與的情況下自發形成一個讀書會等等。這種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環境。擁有一群你可以對話、可以問不敢問教授的笨問題的同儕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你的指導教授。


Grant Sanderson 問:

那你身為教授,會想辦法促進這種社群的形成嗎?或者你覺得這種社群必須是自發產生的?


Alex Kontorovich 的回答是:

它不必然要是自發形成的,你可以促使它發生。你可以在學期初的時候問大家:『嘿各位!這學期的數論研討會是由誰辦的?』
學生們會說:『噢,我們應該要有這東西嗎?』。
然後你說:『對,所以主辦人是誰?』。
然後某個被選上的人就會接下這份工作,找地點、找講師、約晚餐、發送研討會的資訊,然後這個社群就會形成。所以對,我覺得教授還是有很多可以著手的空間的。




由於這段口語對話的敘事方式與書面中文相當不同,我翻譯起來真的是挺痛苦,推薦大家直接去聽原始對話,比較能精確地抓到 Alex Kontorovich 敘事時的感覺。但無論如何,我覺得有幾個點值得一提。

一個是就像我之前在〈天文物理讀書會〉提過的,我是一個非常肯定學生讀書會存在價值的人,看到 Alex Kontorovich 這種大咖同意這樣的觀點當然是感覺很好。老生常談的內容這邊就不再贅述。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 Grant Sanderson 問的這個問題:「這種社群『必須』是自發產生的嗎?」。

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感覺在台灣問大家「對,所以主辦人是誰?」這種問題,大部分時候等待你的只會是一陣漫長得令人不適的尷尬沉默。原因大致在〈天文物理讀書會〉提到過,因為一般台灣大學生對這種知識性的讀書會並沒有概念。我想在 Alex Kontorovich 的腦中,他是希望以教授的小小壓力為火種,但當火燒起來了之後,最終撐起火堆、擔任木炭角色的會是學生自發的學習動力。然而如果是在台灣,我猜很多時候整個學期的 seminar 都會變成「為了滿足教授的要求」、「為了當個好學生」而辦。是一種應付式的、著眼於短期最佳化的思考方式。形式上 seminar 仍然會成形,但參與者的心態和目標不同,整個活動的氛圍也就會截然不同。

所以同一個問題如果問我,我或許我不會用「必須」那麼強烈的用詞,但確實我只會對「想通了的學生」自發辦理的讀書會有興趣。

嘿,所以順帶一提,從大概一個月前我找蒲思云合作,分別跟 Karen 和 Andrew 提議要辦的 Galaxy Evolution Journal Club,今天終於正式開始了。至於這個由學生主導,然後邀請教授參加的 journal club 會是什麼樣子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