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意外的壟斷:SpaceX 如何幾乎成為發射市場的唯一選擇

這篇 SpaceNews 的報導主要回顧了當下西方火箭發射市場的狀況,以及各方對於現況的看法。以下我想換一個脈絡來重述一下。

先帶大家回顧一下,當下全球火箭發射量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 SpaceX,二是其他。前者吊打後者。

「其他」中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中國,二是其他。前者吊打後者。

而 SpaceX 之所以可以主宰發射市場有兩個原因:一是有能力,二是有需求。
能力來自獨一無二的可重複使用性,以及多年雕琢的周轉速度,讓他們可以用一個月十發的速度進行發射。比起短短六年前,這已經是一個數量級的提升。
需求來自自己創造需求的 Starlink 計畫,以及囊括除了中俄之外的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市場。

但為什麼 SpaceX 可以成為商業發射市場壟斷者呢?這是因為當下西方的運載火箭主要面臨幾種狀況:
1. 還沒飛成功的:包括 ULA 火神、藍色起源 New Glenn、歐洲 Ariane 6、日本 H3。基本上是各種問題一堆導致長年的延宕。
2. 還在飛但已經買不到的:歐洲 Vega、ULA Atlas V。火箭本身還有,但可以想像成已經停產且剩餘的火箭都已經有人下訂。
3. 在飛但是價格拚不過的:RocketLab Electron(前陣子剛出事,停飛中)、Firefly Alpha。SpaceX Transporter 任務的開價實在是太低了。
4. 其他:包括還處於早期開發階段(Nova、Terran-R、Neutron),或者是開發了卻被放棄(Terran-1)等。

所以綜合以上,當下如果短期內希望把衛星送上軌道,SpaceX 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就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寡頭。但為什麼會成為壟斷者?根本原因是技術進步帶動的能力提升。而其他人不只跟不上,還很巧的在同一段時間一起 delay,才導致了現在的局面。而不是 SpaceX 耍了什麼手段,刻意製造了現在的狀況。

但問題在於,之後該怎麼辦?
即便 SpaceX 不是刻意要成為壟斷者,再假設 SpaceX 是間不會以這個優勢為惡(?)的良心公司,一家公司壟斷整個產業的狀況無疑是很不健康的。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勢必需要做點什麼以維持市場的競爭和活力。

如果把時間回推 15 年,當時 SpaceX 作為一家新創發射商打破 ULA 壟斷所倚仗的,是以 NASA 的技術協助,Elon Musk 的資源和執念為後盾,快速疊代設計以跟上前段班的實力,從而為客戶提供一個更經濟的發射選項。但現在的新創火箭公司們,既沒有 Elon Musk 的財力和執念,面對的技術差距恐怕比當年的 SpaceX 更加巨大。很難想像有任何一家新公司能在短期(也許五年?)內哪怕是追上獵鷹九號現在的能力。

那以下就是個人暴論了:
解方也許有幾個,一個是以壟斷的名義支解 SpaceX,從而字面意義上消滅壟斷。但我覺得這可能性很低,SpaceX 強就強在整個公司超級 hardcore 的效率和垂直整合,強制拆分等於自斷手腳。這在面臨中國航天競爭的情況下是難以想像的選擇。另一個也許是價格保護,比如限制 SpaceX 的 Transporter 這種會讓其他發射商活不下去的合約。但在美國這可能也不是很容易推行。

個人最偏好的,是讓 NASA 展開以可重複使用性為核心的第二代 COTS 計畫:正如當年的 COTS 幫助 SpaceX 跟上 ULA 的基本實力,第二代 COTS 應該協助新創發射商們建立獵鷹九號等級,也就是至少第一節可重複使用的發射能力。這樣才不會讓新發射商出現當下「有能用的火箭卻賺不了錢」的窘境。個人相信經過這些年的觀察,至少要有第一節重複使用才能勉強拿到參與下一代競爭的門票。而作為行業龍頭的 SpaceX,則會繼續往 Starship 這個下一階段的目標邁進。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