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台灣媒體為何這麼亂?《 志祺今天不讀稿 》EP018

前陣子剛好在 EASY 聊天室講完 EASY 的歷史和營運策略,對這個話題格外有感。關於 EASY 的部分,其實多數內容之前都在 9/10 的觀後感講過了,這邊就來聊一點其他的。

印象中,小時候第一次認識到電視台(或說廣義的各類媒體)的營收主要源自廣告的時候,我是相當的驚訝且困惑的。從一個兒童閱聽人的角度來說,很難理解電視台的核心收入不是來自好看的節目,而是來自那些討人厭的廣告。即使進入社群時代後人們的閱聽習慣發生了大幅改變,但是追根究柢,驅動大型內容創作的底層動機,往往仍是投放廣告提供的收入。

這點我們雖然習以為常,但如果拋開多年累積的成見,以第一性原理的方式思考,我覺得這其實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只是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習以為常。而正因為廣告效益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就是觸及與流量,因此只要媒體仍在這個體系下運作,就很難避免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近年來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有理想的創作者們,嘗試以付費訂閱或定期贊助的方式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以綜合性媒體來說,當下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報導者(The Reporter)。即便你可能不完全同意文章的立場,我想你也很難否認平均來說,報導者的平均作品品質顯著的高於傳統媒體們。

而在我自己更熟悉的 YT 圈,很多國外知名知識型 YouTuber 的收入都有很大一部分來自 Patreon 等贊助平台,比如堪稱理工大學生救星的 3B1B,或是太空圈知名的 Everyday Astronaut。正因為採用了不同的營利策略,他們才能夠在不接任何廣告、幾個月才出一部影片、甚至影片觀看次數明顯不佳的情況下,持續地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也正是因為這樣,EASY 才會在 2021 決定開立 Patreon,期望在遙遠的未來,如果 somehow 這真的成為一個夠大的 IP,能一開始就以比較健康的方式運作。

但同時我也在想,訂閱制真的就是答案嗎?
相信大家都知道,社群時代除了流量導致的亂象,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緊密的同溫層。由於隨手可得的資訊實在太過豐富,好逸惡勞的我們總是選擇接收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同、看起來舒服,但卻不見得正確或完整(甚至很多時候是錯誤)的內容。如果訂閱制成為主流,比如大家都要訂閱媒體才能看到他們的新聞,那是不是更容易助長牢不可破的同溫層呢?連沒有收費門檻、動動手指就拿找到立場光譜另一端的報導的現在,多數人都不願意跨出自己的同溫層,寧願把對方想成邪惡又腦殘。若是訂閱制成為主流,人們真的會願意花錢去買自己看了可能會高血壓的東西嗎?在(基本上)擁有正確答案和普遍共識的科學與工程領域,訂閱制可以催生出像 3B1B、Everyday Astronaut 這樣的頻道。但如果是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政治圈,訂閱制會不會催生一堆狂熱且自給自足的邪教?

因此我目前的想法是,或許我們確實應該繼續強化訂閱制在媒體營收中的重要性,讓收入多元化,而不是只被流量綁架。但往更遠的看,也許我們應該設法給出除了流量之外,以其他方式評價一個新聞的方法。

當下面對爛新聞的一大問題是,哪怕你有優秀的媒體識讀能力,知道這是篇爛新聞,但如果你發文罵它,很多時候不僅不會對媒體造成負面影響(或至少不容易看到),反而是在幫助這篇新聞增加流量。但如果不罵,其他人也不知道這是篇爛新聞。所以用煽動仇恨或腥羶色 clickbait 的方式賺取流量的人,可以有恃無恐地面對負評。

因此,也許我們可以試圖設計一些新的遊戲規則,讓大眾對新聞的評價,能夠反映在(媒體視角中)新聞的成效上。比如電影除了票房,還有影評、光碟、周邊......等多種不同方式來讓製片方賺錢。要是院線階段口碑太差,後續的東西就比較難賣得動。新聞雖然比電影更零碎、更難被重視和記得,但也許也能比照同樣的思路處理。

當然歸根結柢,在這些治標的方法之外,繼續大眾強化媒體識讀才是更根本的方法。對此我其實也有不少正反方的思考,但再寫下去感覺沒完沒了,還是先就此打住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