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Starship IFT-3 個人感想文匯總

本篇集合看完 IFT-3 後在 Facebook 發表的各篇感想文。




2024.03.15 02:18 (UTC+8)

身為一個十多年甚至可能是近二十年的航太與軍事迷,「飛行器在重返大氣的過程中,絕熱壓縮會使大氣游離產生包裹整個飛行器的電漿並造成黑障現象」這件事簡直是刻在 DNA 裡面的常識。

而在圈內打滾多年之後,各種模擬動畫自然看得很多,甚至也會找到一些實際拍攝的影片,近年比較有名的例子大概是 Artemis I 和 VARDA,印象中以前也有一些太空梭重返時從艙內拍攝的影片。但現有的這些影片,攝影機都被裝在太空艙外相對安全的位置,視覺效果總是如以管窺天般狹窄,太空艙式的結構在氣動力學上也比較單純。

所以直播中看到這樣的景象時真的是相當震撼,「這是我可以免費看的嗎?」都脫口而出。

它不僅是用廣角相機展示了差不多一半的 Starship 艦身,更是在以每秒七公里、高度 80 公里、艦身明顯受到電漿包裹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繼續 1080p 直播,Starlink 的能力簡直難以想像。 而雖然這個概念已經在腦海中常駐十年以上,理性上也知道它如何產生,但實際上看到這樣一個氣動力學上複雜的飛行器產生這樣的電漿光輝,腦海中第一個想法仍然是「Holy Shit this is so fu*king COOL!!!」。




2024.03.15 02:18 (UTC+8)

個人覺得 IFT-3 的一項重要里程碑,是對猛禽可靠度和多發並聯概念的二次驗證。

有一定資歷的太空迷朋友們應該都聽過,圈內長年以來對於多發並聯都帶有很大的疑慮,而且這個疑慮也不無道理。

從原理上來說,每個引擎提供幾十個推力,而多顆引擎一起在火箭那直徑只有數公尺的窄小底面運作,很可能會產生難以處理的複雜震盪。而這個想法最經典的佐證,當屬 Saturn V 和 N1 的對比。畢竟採用五顆 F-1 的 Saturn V 成了,而採用 30 顆 NK-15 的 N1 從未撐到第一節分離。

甚至另一個佐證則來自 SpaceX 自身,Falcon Heavy 的正是為了處理 CBC 構型的震盪問題而延宕多年。因此雖然最後有成功解決,且 Falcon Heavy 的發射紀錄至今完美,世人對多發並聯仍有不小的疑慮。

再加上猛禽用的是複雜性前無古人的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兩項因素疊加之下,一直都有人不相信 SpaceX 可以克服 Superheavy 的推進可靠度問題。很大程度上 IFT-1 的失敗也佐證了這點。直到 IFT-2 大家看到 33 顆引擎全部工作,多發神教(?)才算是扳回一城。而如果有人認為 IFT-2 只是運氣好,那 IFT-3 再度全數點燃(且發射前幾週都沒有做過靜態點火)就等於是極強的佐證了 SpaceX 確實已經搞定多發並聯的問題,破除 N1 以降認為一條死路的迷思。

我認為 Starship 多發並聯路線的成功,會改寫未來數十年各國超重型火箭的設計思路。事實上某些程度上這件事已經發生,長征九號從中國 SLS 到中國 Starship 的設計變動就是很好的例子。多發並聯,將會是超重型火箭的新典範(paradigm)。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