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地球深歷史

(雖然標題是觀後感,但其實還沒看完......)



這次往返加州聖地牙哥的旅途中,為了對付飛機上沒有網路的大約 24 個小時,久違的帶了一本實體書出門,書名是《地球深歷史》。

是說入手這本書的過程也是蠻好笑,如果沒記錯這應該是好幾個月乃至一年前某次在逛水木書苑的時候,一時興起就入手的書。但買了之後就一直躺在我辦公室的桌上,直到這次確定會有一大段沒有網路的時間,才終於把它挖出來。稍微岔個題,自從真的踏入大學以上的物理和天文領域之後,就會發現多數這個主題的科普書,自然就會因為過於淺顯失去吸引力。反而是那些有所接觸但是一知半懂的領域,比如這本的主題——地質,才是科普作品們可以發揮的空間。

當初買下它的時候,原本想說是要趁機好好複習一下幾乎早就忘光光的地質知識。但實際看進去之後,卻發現這本書的內容跟我原本的想像差異蠻大。《地球深歷史》正如其名,是一本非常歷史的書。書的前兩章為了解釋地質學對人類史觀的革命,幾乎都在描述革命前歐洲由基督教/聖經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因為只有設身處地地從當時的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前人的說法,才能更精準且中性的理解這些變革發生的過程與意義。相對的,多數我讀過的科普書中的歷史故事,其目的都是提供讀者一個可以跟隨的脈絡,方便解釋科學事實或模型而存在。

當下的感受是,如果是五六年前的我,很可能不太能夠接受開頭就是一海票基督教史觀的書。但經過幾個歷史和哲學通識課(當然還有我之後自己去看的一對科哲相關的東西)的洗禮,很難說我喜歡看這些東西,但至少我可以理解讀這些東西的意義在哪裡。事實上過去很多次在準備那種主題比較大的概論性演講時,我也或多或少都會摻雜一些歷史相關的內容,試圖讓聽眾更深刻而精確地理解那些被放進課本裡面的事件,為什麼是重大的思想革命。而要正確的做到這點,對革命以前的思想自然也要有相當的理解,才不會成為強化刻板印象與迷思的一員。

不過回到日常生活的現在,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把這本書嗑完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