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022 IESO

林彥興


把高三也算進去的話,從 2016 到 2022 幫忙培訓了六年,終於看到學弟們把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IESO)的獎牌帶回學校了,身為培訓者之一的我感到與有榮焉。

六年前的我,大概會覺得這值得全力宣揚,好好給他普天同慶一下的事吧。現在......也還是啦,睽違十多年的奧賽獎牌誒,而且還一次兩面,這是真正意義上站在世界頂點,無論如何都值得好好炫耀一波吧?

但經過這六年,現在的感受有些不一樣。奧匹確實是學科競賽的世界頂點,是無數天才與精英的匯集之處,但不是唯一的匯聚處。競賽能訓練、檢核與代表的能力,不是學術工作者所需的全部;競賽的殊榮,更遠非未來成功的保證。

很隨意地定量舉個例子:

當多數同儕都還只是戰五渣的時候,選手們只要衝到戰力一百,就能以輾壓式的優勢站在頂點。但戰力一百,離需要數十萬、上百萬戰力的教授/研究員,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在大學、研究所階段,如果正常學習,人的戰力應是以指數成長的:擁有的背景知識越穩固、能力越強,進步的速度就越快。理論上,起跑線就領先一節的選手們,如果一切正常的前進,應當可以把其他人遠遠甩在後頭。但試問,能全程以最佳狀態前進的大學生/研究生,究竟有幾個呢?

戰力五的高中生,可能需要兩年的努力才能拉開九十五的戰力差距。但對戰力六十的大學生,也許只需要兩個月就能追上。換言之,只要短暫的停滯,同儕們就會以駭人的速度逼近。起步早的競賽生們在學術之路上,要面對的這類問題數不勝數,並不一定比其他人輕鬆到哪去。

換個方向來看,高中以前沒什麼漂亮經歷的人,也不用妄自菲薄。即使現在感覺有著壓倒性的戰力差距,但在戰力百萬的人看來,戰力五和戰力一百其實也沒差那麼多。

相信對這段路上的所有人(老師們、學長們、選手與其他同學們)來說,這都是場里程碑般的勝利。而在我們前方,路還將繼續延伸。

圖片來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