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David Nirenberg Welcomes Scholars for 2023–24 Academic Year

這是現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院長 ── 歷史學家大衛.奈恩伯格(David Nirenberg)在 9/29 對新抵達 IAS 的近 300 名學者發表的演講,大致上就是對應開學典禮的校長致詞。

正如你可能在《柏拉圖的天空》中看過的,高研院自許是學者們遺世獨立的理想鄉,是全世界罕有的,致力於讓學者們可以擺脫塵世的牽掛,為了研究而研究的地方。奈恩伯格的用詞令人印象深刻:

We are celebrating our entry, or for some of you, our return, to a very peculiar space and temporality: a space of thought and a time of mind.
...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sky, the presence of frogs, foxes, deer, bluebirds, and Orioles, even the circling turkey vultures, and the occasional bald eagle, all help us feel that the space of the Institute is not quite that of the world we came from. And to which many of us, will return.

我想奈恩伯格在這個語境下的意思,應該是希望學者們能珍惜這樣的機會,珍惜待在高研院的這段時間。但由此延伸,卻也不禁讓我想到往大尺度看,整個學術圈又何嘗不是如此。在物理、數學這些基礎領域,即使不是全部,但仍有相當可觀的一部分人是抱有對知識的熱忱與理想,為了成為一個研究者才踏入這幾個科系。但在 N 年之後,也許是學士、碩士、博士或是博士後,大部分的人終將結束這段對知識的探求,像個「所謂的一般人」回到社會中找工作。礙於篇幅和時間我不打算展開細講,但相信所有做過基礎研究的人都對此深有感悟。唉寫道這就想到,我原本是打算用《戀愛小行星》為引子來講這個題目的,配圖都躺在我的螢幕截圖資料夾裡面,但文案依舊絕讚跳票中。

接下來大概十分鐘,奈恩伯格舉了很多個例子強調了 IAS 對跨領域學者間交流的重識,大力的鼓勵學者們利用 IAS 這個珍貴的地方,多跟其他學門的人聊聊天。而身為理學院學士班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 Science 這個學制的畢業生,我對跨領域這件事本身也有不少感悟。雖然沒有仔細查證,但感覺上「跨領域」這個概念在台灣至少有個十幾二十年的歷史,但多數人提到這個詞的時候,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種口號,一種會出現在各種要錢企劃書上的、政治正確的概念。

這點在學生身上尤其明顯,至少在物理數學這些基礎學科,僅僅是讀完大學四年,很多時候連自己主攻的領域是什麼樣子都還看不清楚,遑論是要跨領域。而從教授或是研究生的角度來看,光是待在自己的領域內,我們手上就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很多時候,所上的研究生可能連隔壁實驗室的人在幹嘛都搞不清楚。因此即便撇開本位主義等負面因素,要在扛住學術界內部競爭的同時,還抽出時間和心力去了解其他領域的事情,真的是難。

不過我想分享的重點還在後面。講完一串跨領域合作的例子後,奈恩伯格提到了這正是高研院史上任期最長的院長 ── 歐本海默致力推行的事。正如前陣子諾蘭的同名電影中所展示的,歐本海默深刻感受著科技進展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他一方面繼續支持著最新科技的發展,比如幫助馮紐曼打造他的電腦,但同時也認為這樣做遠遠不夠。歐本海默認為國家安全不能只、乃至主要仰賴科技實力。他認為如果人類希望「在科技的手中存活」,那我們不只應該重視數學、物理,更應該重視倫理、宗教、價值觀,政治與社會組織的形成,乃至感受與情感。他相信只有結合科技與人性,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於是他致力於將高研院打造成各種形式的思想能夠交流的地方。

而接下來是我想分享的重點,我放原話:

Such conversations are never easy.
They weren't eas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institute, which was a time of economic collapse, sharp discrimination,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ink radio and Cinema), increasing nationalism, displaced people, and the rising flames of war.
It was a time in which the world of ideas, of universities, and of research, was becoming a battleground.

And it's not easy today,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borders and other barriers,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war, mass migration, and renewed conflict over the nature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and ideas.

Sound familiar?

其實過去 N 年之間,常常都可以聽到有人說當下的世界越來越接近二次大戰前的情勢。包括國族主義強權的興起、局部戰爭、逐漸瓦解的國際秩序、學術機構不受信任等等,但我之前確實沒有把這件事跟高研院的建立連繫在一起。我想奈恩伯格舉這個例子,一方面是想強調高研院作為亂世中避風港的角色,一方面也是在期待 IAS 提倡的這些「跨領域對話」,能帶人類挺過科技高速進展,以及自身社會性矛盾帶來的挑戰。算是與之前分享過的,Yuval Noah Harari 對故事與對話的觀點相符。也讓人很好奇當年的學者們,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世界。

總之吧,很酷的開學(?)演講。也許是《柏拉圖的天空》、《奧本海默》這些作品的加持,IAS 對物理人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也很感謝它們算是很用心在經營他們的 YouTube 頻道,不只會放領域內專業的 colloquium,還會有這種大會演講以及訪談。推薦大家訂閱按讚開起小鈴鐺(X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