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在 SLS 升空之前,一些討論的原則和可否證性

本文原預計在 11/15 晚間發布。


寫在 SLS 升空的前一天(希望)。

順利的話,明天下午 Artemis I 就要飛了。如果真的飛了,大家對 SLS 的失望情緒算是終於可以有個短暫抒發;如果沒飛,那就繼續,好像也不會怎樣。

基本上除非你是 10 年以上的老太空迷,不然你的太空迷生涯中對 SLS 的印象大概就是拖拖拖、拖拖拖,看不見盡頭的拖。除了白宮和國會的搖擺不定之外,最該背這鍋的可能就是承包商之一的波音了。結合波音在其他航太領域同樣慘不忍睹的成績(沒錯就是說你 Starliner,客機那邊只好一點而已),圈內普遍將波音這幾年的頹勢歸咎於領導層的無能、丟失工程師文化等因素。

單就波音這個例子來說,也許真的就是這樣吧,我確實想不到更好的理由,但我很少公開的講我同意或支持這個觀點。為什麼?因為這個「理論」的解釋性很強,但可否證性很差。

舉個例子,對這世界萬物運行的道理,我可以輕易提出一個完美、從不會有任何例外的理論,即:「一切都是飛天麵神的旨意」。
為什麼我每次進 7-11 都會對宵夜選擇困難?因為一切都是飛天麵神的旨意。
為什麼這個世界會有戰爭與殺戮?因為一切都是飛天麵神的旨意。
為什麼人會因為找不到自身存在意義而焦慮?因為一切都是飛天麵神的旨意。

很明顯的,這個理論解釋了一切,但又什麼都沒有解釋。問題在哪?問題在這套理論無法給出實際的預測,幫助你進行決策。更進一步講,正因為什麼情況都能用這套理論解釋,所以這套理論毫無價值。一個好的理論,反而應該要能給出清晰的預測結果,並且很容易找到確認理論正確與否的方法。這就是科哲中大名鼎鼎的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的概念。

所以我很不喜歡把責任歸咎到公司文化這種原因,因為即使大家都同意它很重要,將計劃的問題歸咎到承包商的內部文化作為結論,基本等於啥也沒說。因為這個理由幾乎永遠適用,極難證否,所以你從這場討論中什麼也學不到。身為外人的我們能夠知道公司內部文化的手段極少,通常是來自流言蜚語、匿名爆料,好一點的可能是離職者的資訊。但你怎麼確定這些不是外人不自覺的印象投射、競爭對手有意在混淆視聽、或是倖存者偏差呢?想真正了解公司內部狀況,要嘛你自己要親身經歷過那個環境,要嘛你得訪問一個具足夠代表性的可靠員工樣本,無論哪個都很困難。而且說實話,根據我自身經驗產生的偏見,大組織的差勁表現,其原因往往錯綜複雜,三言兩語豈能一以蔽之。

反過來說,討論一個議題,就應當要從那些最基礎、最能夠證實或證偽的點開始。什麼議題最具可否證性?通常就是直接與物理、數學掛鉤的科學事實。把議題牽涉到的科學基礎搞清楚了,或是在科學層面上萬策盡找不出答案了,才可以進一步從歷史、經濟、人性這些更大尺度的層級分析問題。否則基於不穩固的基礎所做出的結論,跟隨便亂猜或輸出信仰沒什麼區別。

這樣的概念當然不僅適用於太空領域,食衣住行政經軍事等等生活中大部分的討論,都應該遵守此一原則。如此,我們才能在討論中學到東西,並在下一次需要決策時,有更高的期望值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而我們在形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時,也應當時時反問自己:這套想法是否存在邏輯上被推翻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那這可能比較適合稱作廣義信仰。有信仰當然沒什麼問題,但當雙方都死抱著自己的信仰,而沒有預留自己被說服的可能性,那這不叫討論,只是互相叫囂而已。

Image Credit: Chris Coleman and Kevin Davis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