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NIF Breakeven

林彥興


「核融合是未來的能源,而且永遠是未來的能源。」

這個黑色幽默的笑話在表達對融合長年失望的同時,也側面展現了這是多麼難以攻克的科學與工程難題。

在國中的那段時間,我曾有一陣子非常關注能源相關的議題(當然,主要集中在技術面)。而只要有稍微在這個圈子內,一定對核融合有所耳聞,知道這是當代能源技術的聖杯之一。

在《三體》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想象一個古代的王國,他們的技術也在進步,能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啊劍啊長矛啊,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像機關槍那樣連發的弓箭呢,但如果他們不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就永遠造不出導彈和衛星。

某些意義上看,現在主流的能源,即火力、核分裂、風水太陽地熱潮汐洋流等等就是那些刀劍長矛,而能源政策的制定也都圍繞在哪類短刀傷人一千自損八百,軍中的各兵種如何配置等。而核融合就(理想上)是導彈和衛星,是下一個台階上的技術。

而再進一步,就會知道當前(或說十年前)融合的主要技術路線是所謂的托卡馬克磁拘束技術,也就是用磁場控制融合中的高溫電漿;另一條路線是慣性拘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國家點火設施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使用多道雷射同時對燃料球外殼加壓,在奈秒尺度下壓縮燃料球使其發生融合。某些程度上說,即受控的引爆一枚小氫彈。

小時候第一次聽到 NIF,真的覺得這項技術酷斃了,也造成我對滿街都是(?)的托卡馬克一直有些偏見。我還記得當年我想像的無工質融合推進,就是採用雷射慣性拘束融合。但也差不多就從國中開始,NIF 就一直沒有太多新聞(現在去查,2013 有一次 scientific break even,2013 - 2015 轉作武器研究,2016 才重回融合)。所以,等了大概十年,終於等到這個等級(Q ~ 1.5)的成果。

久違,恭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