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 / 柏拉圖的天空

小時候的我幾乎是書本不離手。無論是吃飯、搭車、下課還是出去玩,我的包包中永遠都有至少一本課外書。這些書可以是武俠小說(不過我也只看了金庸)、科幻小說(劉慈欣、亞瑟克拉克等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物理科普。然而自從升上高中以後,生活型態與資訊獲得方式的改變讓我漸漸沒有時間看課外書。久而久之,累積的「待讀課外書」就變得堆積如山。大學後由於急遽升高的課業,因此過去三年,我幾乎沒有真正看完過一本課外書(當然,雜誌之類的不算)。喔還有,其實課內書也沒有看完過XD。

直到暑假的最後兩個禮拜,我因緣際會下去了圖書館一趟,心血來潮的想要重拾往日榮光(?),於是借了好幾本書回去看。包括東野圭吾的《沉默的遊行》、《伽利略的煩惱》(因為前陣子剛補完神探伽利略);米澤穗信的《遲來的羽翼》(冰菓實在是太香了);Thomas A. Ward的《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s》(對非本科的我來說這應該算閒書(?));還有,就是翻出了書架上的這本《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舊譯《柏拉圖的天空》。前幾本已經看完不少,之後有機會再來紀錄一下心得,這篇的重點就先放在《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上。

本書初版於1987,已有相當歷史。內容是藉由對多位高等研究院教授們的描寫,介紹這個富有傳奇特色的研究機構。書中有大量對於高研院內大師們的研究領域的描述,老的比如愛因斯坦、哥德爾,新的比如維特、Wolfram等等。而在它紀錄的高研院數十年歷史中,也不乏高研院的內部爭端與人際關係。即使你不是對物理和數學特別感興趣,也可以跳過一些技術細節看看八卦的一面。接下來就分享一下自己讀完的感想。

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什麼?人類對萬有理論的追尋究竟有沒有終點?想必每個像我一樣自幼讀著物理科普長大的孩子,都曾有著想要成為理論物理學家,以優美的方程式一統宇宙所有物理定律的雄心壯志。但這份熱忱,往往在真正經歷數學的洗禮後消磨殆盡。
4 years is a long time. from r/physicsmemes
而本書即使沒把法讓人找回這份追尋理型的信心,卻也讓人回憶起這段美好的時光,並看到那些傲視群雄的天才們仍在不懈努力,意圖參透世界的本質。

讀完這本書的另一個反應,就是迫切的想要知道故事的後續──從1990年代至今,高研院以及書中觸及的這些物理領域有了怎樣的進展。30年對物理學界來說可是相當漫長的時間。在本書出版時,天文學家還沒有哈伯太空望遠鏡、粒子物理學家還沒有大強子對撞機,許多今日當紅的物理領域,當時可能還都處於萌芽階段,甚至尚未誕生。如果有人能夠接續作者走過的這條路,再次前往高研院記錄過去三十年的改變,想必十分有趣。

最後,也是對現在的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的最後一章,關於高研院價值的討論。高研院與一般設立於大學中的研究所不同,沒有教學的需要,計畫壓力也相當的輕。正如它的初衷,這裡是為大師們拋開塵世的喧囂,沉浸在抽象的理型世界探尋真理之處。但這樣毫無壓力的生活,真的是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最好的環境嗎?高研院早年網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諾貝爾獎大師,但這些人到了高研院之後,產出真的有比之前更上一層樓嗎?本應是眾星雲集、思想交鋒的知識殿堂,會不會反而成了大師們的養老院呢?這些問題不僅外人好奇,高研院的學者們也同樣想知道。但是在只有高研院這一個樣本的情況下,得到解答的希望恐怕相當渺茫。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P.C. Hanno Rein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