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寫在 IFT-4 之後

這篇是呼應我去年四月在星艦首飛前寫的〈寫在 STARSHIP 升空之前〉,或者說是想對那篇文章再做一點補充。

為什麼我們對 SpaceX 與 Starship 有如此高昂的熱忱呢?

當時除了解釋 Starship 對近未來太空探索的意義之外,我還試著提供一個更為形而上的觀點:我們喜歡 SpaceX,是因為它證明了我們(泛 STEM 愛好者)兒時讀到的那些「科學技術與知識造福世界」的故事,不只是把人騙進大公司成為社畜的童話,而是身為理工人的我們,艱難卻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這也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理由,但我們喜歡 SpaceX 的理由當然不止於此。而其中一個當時沒能寫入文中的重要原因,則是 SpaceX 給了我們實現兒時夢想的希望。但單純這樣描述,聽起來真的超級廉價又空泛,所以我想了幾年都想不到合適的描述方法。直到前幾天,才靈光一現想到比較合適的比喻。

在《進擊的巨人》的故事中,主角之一的阿爾敏有一本禁書,記載著冰川、沙漠與大海等生活在城牆中的人們從未見過的景象。這本書,在阿爾敏心中種下了想要踏出牆外、探索世界的想法。而這份對牆外萬千世界的嚮往,以及跟艾連一同見證這些景象的約定,是故事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

而對我們來說,兒時看過的各種科幻小說、電影、影集、科普書、維基百科頁面、太空 YouTuber 的影片、NASA 網站上爬到的論文......等等,就像是阿爾敏手上的那本禁書,描繪在日常的凡塵瑣事之外,空間上遙遠的太空、以及時間上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可以是什麼樣子。

但正如之前在〈寫在 STARSHIP 升空之前〉提到過的,在圈子內待久了就會發現,技術創新和進展當然還在持續,但在連續多年各種政治角力、預算削減、資源競爭、進度延宕的新聞的疲勞轟炸下,有時真的難免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許多二十世紀其實就知道物理上可行的願景,比如月球基地、載人登火、外行星後續探測......等等。

最近剛剛被叫停的 NASA-ESA 火星採樣返回(Mars Sample Return)任務就是一個例子。從 2001 年 JPL 徵求提案開始至今已經二十多年,現在任務別說成行,甚至是因為超支(超過 110 億美金)和延宕(最快 2040 才能送樣本回來)而瀕臨被直接砍掉的命運。連把幾根樣本從火星拿回來,都要數十年的時間、數百億的花費,又怎麼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人類成功長駐火星?

但過去 20 年,SpaceX 展現了與之截然不同的運行節奏。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從 2010 獵鷹九號 v1.0 首飛以來,SpaceX 僅花五年攻克第一節火箭降落的工程難題,再花五年讓第一節的重複使用技術成熟。再四年後,也就是今年上半年,人類送進軌道的質量中 SpaceX 佔比超過 83%。

Starship 計畫也一樣。從 2016 首次在國際太空大會公布 ITS 的概念,到 Starship 在 IFT-3 成功入軌,SpaceX 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成功開發出人類史上最強 ── 至少起飛推力最大 ── 的火箭,且正朝完全可重複使用的方向快速前進。

很大程度上,SpaceX 向我們展示了當人類在擁有充足的資源,並朝著一個清晰的工程目標努力時,所能達成的成就有多麼驚人。這對我們這些太空迷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我們不禁會想,當條件合適,一個僅一萬多人規模的私人企業就能做到這樣,那如果我們能想辦法破除政治、國別、利益揪葛與資源分配等因素,活化人類理論上擁有的總工程潛力,我們將能做到多麼偉大的工程成就?有這些成果背書,才真正讓我們覺得,那些兒時的夢想似乎沒有那麼遙不可及。


根據目前已知的情報,包括昨天 Elon Musk 在長達五小時的暗黑破壞神 III 直播中透漏的內容,IFT-5 可能會在一個月後登場。當然這是 Elon time,大家都懂,但總之下次試飛應當不遠。期望這次可以完成 Superheavy 的返場降落與 Starship 的無損再入。

Ad astra per aspera.

Credit: SpaceX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