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寫在 Starship 升空之前

多之前?希望是不要超過兩個禮拜。

雖然很多正在閱讀這篇貼文的朋友們,這些年來已經被我洗腦過無數次了,但請容我再不厭其煩的跟大家傳教一下:

各位接下來幾週將見證的發射,也許會是現代太空史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從 2017 第一次在 EASY 新竹場演講開始,我就一直重複地用這個例子:

你知道從台灣飛往大阪的機票大概是多少錢嗎?
根據選擇的航班時間、服務等級之類的因素,這份票錢大概在數千到一兩萬台幣左右。但機票之所以是這個價格,其實歸功於飛機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交通工具。這句話看似無俚頭,但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飛機無法重複使用,飛完一趟就得立即報銷,那一張機票會是多少錢呢?
以一架客機三億美金記,平攤給約 400 名機上的乘客,每個人要負擔的機票錢超過台幣 2000 萬元。可以想像如果機票真的如此昂貴,將只有極少量的政府單位或跨國企業有辦法負擔,全球繁榮的航空業更不會存在。

不能重複使用的交通工具乍聽之下匪夷所思,但其實 2017 年以前的太空發射產業正是如此。一支幾百噸重的火箭,一般只能把幾噸重的衛星送入軌道,剩下 95% 的質量(包括昂貴的引擎等)都會在大氣層燒毀或墜入海底。因此 2010 年代的火箭發射價格約在一億美金上下,而且逐年上升。

但 SpaceX 與獵鷹九號的出現扭轉了局勢。短短數年內,獵鷹九號橫掃商業發射市場,上至國家偵查局數十億的偵察衛星,下至幾百公斤的小衛星通通包辦。發射數量、質量、能量都穩居世界第一。能做到這樣,其第一節可回收重複使用的能力功不可沒 [1]。正是可重複使用性,為獵鷹九號帶來了低發射成本(不到五千萬美金)和高發射頻率(現在已經超過每週一次)。有了強悍的發射能力,才能支撐星鏈等計畫繼續擴張市場。

然而受限於先天設計,獵鷹九號僅能做到第一節和整流罩的回收,人們稱之為「部分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而想要真正讓發射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讓太空發射航空化,獵鷹九號是不夠的。因此 SpaceX 開發了星艦(Starship),企圖一步登天的開發史上最大、同時也是史上第一個「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

打個比方,如果獵鷹九號是狹相,那星艦就是廣相。而 SpaceX 就像一個原本沒人在乎(乃至常被嘲笑)的班上同學,一個學期內從吊車尾殺到第一名,然後現在已經在衝國際奧賽了。

如果成功,這無疑是革命性的成就。試想,光是部分可重複使用的獵鷹九號,就能撐起數千顆衛星規模的星鏈計劃,推動低軌通訊衛星產業的成形。那能力十倍以上的星艦,將能帶來多少從前無法想像的突破?因此,即將到來的星艦首飛,才會讓全世界的太空迷翹首盼望。



行文至此,讓我岔題一下。

兩年前,我寫了〈不受歡迎的藍色起源〉[2] 一文,討論為什麼擁有相似背景的 Elon Musk 和 Jeff Bezos/SpaceX 和 Blue Origin,雙方在太空迷社群中的形象和評價會如此的天差地別。針對那篇文章中 SpaceX 的優點,其實還有一點當時沒有機會寫進去。

SpaceX 在社群中之所以受到崇敬,除了人本來就嚮往強者之外,更因為它做到了一件理工人心中的理想,即「引進尖端科技以降低生產成本」,而非反其道而行。

從小身為軍事迷的我,非常能夠體會後冷戰時代中,航太乃至軍事科技的走向是多麼令人難受。F-22 也好,F-35 也好,DDG-1000 也好,計劃列表攤開滿滿的都是延期與超支。彷彿每引進一個新技術,似乎都必然導致產品的成本水漲船高。與此同時,這些曾經創造無數工程奇蹟的軍工大廠們,好像忙著玩資本主義遊戲,併購、官司相關新聞絡繹不絕。技術創新和進展當然還在持續,但整個領域(至少從技術導向的外人看來)都散發著死氣沉沉的氣息,隱約瀰漫著一股慢性的絕望。

把眼光放到身旁,如果你問過去十多年台灣的頂尖理工人才們未來想做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去台積電、Google、Facebook 領高薪。這些選擇當然無可厚非,我也理解那種「但錢真是太多了」的苦惱(?)。但當幾乎所有人都只說得出「想要領高薪」這種答案,我實在很難認同這是個健康的環境。也許,很多人其實心底並不這麼想,只是這樣回答最簡單、感覺最符合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但這樣的風氣,同樣給人帶來平時難以察覺,卻如背景一般隨時都在的絕望和窒息感。

SpaceX 之所以受到世人愛戴,正是因為它以實際成果破除了這些絕望感。它證明我們兒時讀到的那些「科學技術與知識造福世界」的故事,不只是把人騙進大公司成為社畜的童話,而是身為理工人的我們,艱難卻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它讓世人看到,我們受過的 STEM 教育和知識,不只是用來寫出社群演算法吸走人的時間、或是操作資金玩金融遊戲的工具,更是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驅使人類文明前進的動力。那些一度被遺忘的,二十世紀中葉先驅者的夢,將由我們接手完成。

現實當然不會這麼理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SpaceX 也是由你我一般的普通人組成,會有決策失誤、會有技術障礙、會有無法兌現的承諾、會有爆肝、也會有老闆的各種八卦醜聞(沒錯就是你 Elon)。但無可否認它們既是行業的佼佼者,更是一家充滿傳奇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公司。


不知不覺又寫這麼長了,這類主題真是費字。

讓我們回到正題。總之是想跟大家介紹,星艦現在是真的蓄勢待發了,別錯過這個見證歷史的機會。
作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火箭,幾週後的首次發射很可能不會完全成功。要我說的話,成功離開發射台(通稱 stage 0)乃是第一要務,畢竟重建發射台可比火箭還要花時間。只要發射台還在,已經造好的第二組星艦原型機很快就能補上。

但無論這次試飛、乃至整個星艦計畫成功與否,SpaceX 的故事都將鼓舞新一代的優秀理工人才投身於此。不是每個人的太空夢都能成真,但期待綜合這波浪潮中所有人的才華後,能真的讓人類走向星斗。


Ad astra per aspera.



相關部落格文章

【觀後感】SPACEX的火星夢 ELON MUSK:MAKING HUMANS A MULTIPLANETARY SPECIES
【觀後感】國家地理頻道《火星時代》第一集
【觀圖有感】浩瀚的宇宙與渺小的人類...?
【觀後感】黃金原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