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黃金原野

剛剛看到矢量中子彈更新了。

相信多數人都應該不知道這是誰,除非你跟我一樣大概十年前有混過百度三體吧。總之他是早年三體社群裡,算相當有名的人吧。這幾年沒在逛貼吧了,但還是隔幾個月就會看到他在 B 站的頻道更新,多數都是以劉慈欣作品為主題的填詞翻唱作品。這次更新的也是如此,以〈夜空中最亮的星〉為曲、〈帶上她的眼睛〉和〈黃金原野〉的故事填詞,品質一如既往的優秀 [1]。

但是……〈黃金原野〉?身為曾經把劉慈欣所有作品全部讀完的資深磁鐵,我腦海中卻對這個名字毫無印象,莫非劉慈欣什麼時後出了這部新作品,我居然不知道!?

搜尋一番後才發現,果然〈黃金原野〉是 2018 年《十二個明天》收錄的短篇。剛好文曰小強有做速讀影片,就很快的看完了它的故事,並快速掃過幾篇知乎和部落格上的書評。看完之後,感受頗為複雜。


註:以下會有劇透

黃金原野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近未來的人類社會沉溺於虛擬實境創造的美好世界之中。比起冒著艱辛與危險上太空,還不如在 VR 中探索宇宙,要遠比真實還要有趣。甚至,比真實更加真實。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企業家米勒孤注一擲的打造了史上最大的火箭「乙太號」與太空船「黃金原野」,希望能夠完成一次載人繞月飛行。但正當火箭幾乎完工時,他本人卻在一場車禍中離世。而就在他離世後不久,米勒年僅 20 歲的女兒愛麗絲卻突然搭乘黃金原野號升空,經歷一連串失控的加速後,以遠超第三宇宙速度的高速向遠方飛去,成為茫茫星海中孤立無援的一葉方舟。

很快,「拯救受困星海的少女」成為了世界共同的新目標,人們展開太空計畫,開發能夠將少女救回地球的新一代火箭。另一方面,少女則用短期冬眠藥物等待著救援,並在醒著的時間內與地球保持聯繫。

19 年後,獵戶座營救飛船終於追上了黃金原野號。但正當人們覺得終於能夠成功營救少女時,事情的真相才被揭開。 火箭從未失控,瘋狂的加速並成為宇宙中的一葉方舟,一直都是米勒父女的計畫。而冬眠藥物也從來不存在,小小的黃金原野號擁有的生命循環系統遠不足以支撐少女的生存,人們聯繫著的一直都是愛麗絲的 AI,因此真的愛麗絲早已死亡。

但是為甚麼要犧牲生命,設計這場騙局呢?愛麗絲的答案如下:
傳說中,在一個大饑荒的年代,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把他的幾個孩子叫到病榻前,告訴了他們一個自己保守終生的秘密:在村子後面的一片荒地裡埋著大量的黃金。老人死後,他的孩子們就在那片荒地上瘋狂地挖掘,最後發現黃金並不存在,但他們的挖掘把那片荒地開墾為良田,正是這片田地使孩子們在飢荒中生存下來。 現在,你們知道了這艘飛船名稱的含義。



〈黃金原野〉無疑是一部精采的作品。
正如劉慈欣一路以來的風格,它有著嚴謹的考據,驚人的轉折與深遠的警世意義。

但是身為資深磁鐵,這部作品的既視感也相當的重。基本上情感與故事架構方面以〈帶上她的眼睛〉為模板,故事核心則與〈不能共存的節日〉如出一轍(順帶一提,這兩部短篇都很經典,值得一讀)。因此即使〈黃金原野〉本身相當精彩,許多老書迷卻頗為失望,因為它沒有帶來更多令人驚喜的新元素,像是把以前講過的東西換個方式重新拼貼。但那些對科學、科技嚴謹而深刻的思考後帶給讀者的啟發,正是讀者們推崇劉慈欣的核心之一 [2]。

仔細數數,劉慈欣已經十一年沒有推出過長篇的科幻作品了。
自 2010 年《死神永生》以來,只有〈不能共存的節日〉、〈黃金原野〉、〈燒火工〉等少量中短篇新作。比起 2000 年代萬丈齊發般的出版和獲獎,這個十年顯然是沉寂了不少。作為外人,我們很難確切的知道背後的原因,尤其寫作這種事更是如此。網路上也只能找到一些零零碎碎的採訪。

最近十年來大劉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顯然對人類能否踏出地球的焦慮。〈不能共存的節日〉、〈黃金原野〉都在傳達著明確的警告。不禁令我想到在地球的另一邊,Elon Musk 也在為類似的事情焦慮,最近在 Tim Dodd 的採訪 [3] 中談到 Starship 的開發進度的時候 Elon 說:「I think if we operate with extreme urgency, then we have a chance of making life multi-planetary. It's just a little chance, not for sure. If we don't act with extreme urgency, then that chance is probably zero.」。

這讓我想到,作家的創作往往與他所身處的環境相關。或者換個角度說,作家創作的作品往往源自環境、尤其是成長時的環境對他的刺激。這點在劉慈欣的創作中可以看到相對明顯的趨勢。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比如〈全頻段阻塞干擾〉、〈球狀閃電〉、〈天使時代〉,劇情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作為技術的信仰者,他看待中國與美國間技術差距時的憂慮。而〈中國太陽〉、〈贍養上帝〉、〈不能共存的節日〉、〈黃金原野〉這些,則體現了他對人類數十年來對前進太空裹足不前的焦慮。

但如今,無論你是否覺得解放軍真的追上美軍了,都不能否認這種憂慮的情緒幾乎已經不存在於中國的網路中,劉慈欣現在的作品也找不到這類元素。而這幾年來,令人慶幸的,人們似乎又對踏出地球這件事燃起了新的熱情。

看著自己曾經焦慮過的事情一一實現,對於科幻小說作家會是怎樣的感覺呢?是不是像〈鏡子〉描述的一樣,當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時,作家們就沒有什麼可以描寫了?又或者,當思維與價值觀在成長期定型之後,世界卻漸漸變得截然不同。作家們,又需要花上多少時間適應這樣的變化呢?



很久沒寫這麼長的文章了,算是久違的出清了一下大腦的記憶體。
最近在忙很多事,欠了很多工作,所以一直沒什麼機會好好表達一些東西,或是開一些新副本,敬請見諒。

[1]

[2] 关于《黄金原野》的难过
[3]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