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先科學或是先科普?

幾天前收到來自丞恩的訊息,問我對這篇的看法。文章的第一句:
「能不能先練習寫科普文章再學著寫科學論文?」
這......實在是太精準命中我等了,確實值得好好回應一番。


一言以蔽之,我認同顏老師的說法嗎?
Well... kind of. It's complicated.


且讓我先「不盡正確」地簡化和總結一下顏老師的想法。
首先,語言與受眾的差異讓科普文章和學術論文非常不一樣。先練習科普寫作,會讓學生的大腦先入為主的適應「不正確」的寫作形式。
再者,想先科普,要先有料,不然只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最後......這點我其實沒看懂。老師只描述了寫論文很難,看不出這跟不能先寫科普有什麼關係。

針對上述觀點,我是 100% 認同的。我親身體會過「寫作形式」不同帶來的適應不良、看過垃圾「科普」、當然也體會過寫論文的難處。
但上述理由是否足以支持「不該先練習科普再寫論文呢?」。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請問各位,「可不可以先打桌球再打網球呢?」
應該沒有人會說不可以吧......?雖然先打桌球的人很容易會把打桌球的手腕動作帶到網球去,初學容易手腕爆炸(這個我也是深有體會XD),但假以時日好好練習,同時學會兩者也不是什麼問題(啊不過我沒真的學會過網球就是了XD)。而且,在學習桌球時訓練的基本體能、身體的協調、對飛行物軌跡的直覺......這些基本的、共通的技能,即使不是 100% 完美對應,但多數在打網球的時候也用得上。而且重點是:先練桌球,再練網球 ── 會讓你學會桌球啊!這是直接練網球所無法得到的額外收穫啊!這聽起來很廢話,卻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在思考和討論時常漏掉的一點。

同樣的,撰寫科普文章的過程中,選題、海量文本的閱讀、資料收集與彙整、找出脈絡和問題意識、規劃文章結構......這些,都是撰寫學術論文的必備技能!尤其在撰寫科普文章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必須詳閱大量資料,還必須將知是解構至大眾所能理解的金字塔底層 [1],這非常考驗作者對知識的理解是否多元且深刻。因此在下筆耕五年,書寫(估計)超過二十萬字的經驗,讓我對自身鑽研的領域,有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的廣度 [3]。

另一個很少人提到的,是科普可以訓練人「因材施教」的能力。更精確的說,是快速理解聽眾,並且針對你的聽眾靈活調整敘述內容的技術。很明顯的,同樣一個概念,要科普給普羅大眾、國小、國中、高中、競賽生、國手、大學生、研究生時,使用的邏輯、詞彙、脈絡都必須不同的。這點大家想必都明白。
但個人經驗是,學術演講跟科普演講......其實並沒有那麼不一樣。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博後/教授們的知識水準其實跟大學生、研究生沒什麼太大的不同。搞天文的才不知道一個克爾-紐曼黑洞旁邊的量子場該怎麼修正,搞高能理論的也不知道怎麼做 VLBI data visualization。而研究生的視野往往更狹隘,多的是連同個實驗室在做什麼都搞不清楚的例子(包括我自己)。
很多時候,學術演講的講者都會花很多時間講一堆技術細節,但其實台下根本沒人在乎。這就是典型的對聽眾知識水準掌握不正確,且沒有進行調整的例子。一場好的演講,講者應當隨時注意聽眾的反應,並即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確保聽眾能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最高效的理解講者想要傳達的資訊。而比起動輒關乎學術生涯的正是學術演講,科普演講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

還有一點,就是科普幫助科學工作者記住「大眾是怎樣思考的」。這點的重要性我已經再 2020 年的舊作〈成長中的科普者困境〉中就簡單論述過了,在此就不再贅述。總之,我認為身為科學工作者,記得大眾的思考邏輯是很重要的,而且早點開始比較好。

最後是留言區高美芳的評論(我查不太到她的資料,應該是一位蕨類專家,有多本書出版):「個人經驗:先學會寫科普文的人,十之八九科學論文都寫得很悲慘......」。
這是她的個人經驗,我對生物那邊的論文也一無所知,所以我想這句話大概是對的。
但是,學生寫的論文哪個不是很悲慘XDD。就像顏老師在文中說的「我們的學生多半從小到大連半篇像樣論說文都沒寫過,你如何能期待他們修一門"論文寫作"就忽然能寫,還有觀點呢?」實際上多數的研究生不都是被指導老師們一路電上來的嗎?因此學生就算不會寫科普,論文還是會寫成一坨屎啊XDD。第一次就能寫出好論文的人少,寫科普的學生也少,我覺得統計上要讓「先寫科普」跟「論文悲慘」有顯著因果,需要的樣本量恐怕不少。


好,接下來開始進入第二層。上文中我們討論了「不盡正確」地統整了貼文的看法,這邊我們稍微看看哪裡可能不盡正確。
舉例來說,
「有學生問我:"能不能先練習寫科普文章再學著寫科學論文?"」
這個問題到底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被提出?問的人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在問這個問題?我無從得知。

但為了稍微抓到一點蛛絲馬跡,我有去對顏老師的背景做了一點功課,他在關鍵評論、Pansci、鳴人堂等平台都有不少著作(我有簡單拜讀幾篇),也經營不少昆蟲科普社團、網站等。
於是在下假設,這篇文或許是有學生(e.g. 碩士生)跟顏老師說他(也許是嚮往科普)比起學術論文,更想先練習寫科普之類的。支撐這個假說的證據當然是無比貧弱,但是如果這樣想,那老師過去建立的成果,跟這篇文中的立場,就能夠相當漂亮的 b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如果上述假設為真,那我得說:我要是指導老師,我大概也會說不XD。沒寫科普都有一堆人碩士讀不完了,而且讀碩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受學術訓練啊,哪來那麼多時間訓練科普?沿用上面的比喻,這個情境就像你去跟網球隊說:「教練,我想打桌球。」一樣。
我並不是想說老師真的就是這樣想,只是想提醒各位,單從一篇貼文,我們能得到的資料量其實相當有限,有很多可以詮釋的空間。本文也不是要說老師的觀點或決策不對,只是想藉此機會跟各位展示一下這個議題的複雜與多面性。


最後做個總結。
老師的大多數觀點我都是相當認同的,但單憑這篇貼文不足以說服我「能不能先練習寫科普文章再學著寫科學論文?」這句話的答案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否定的。我認為在研究所級的正式科學訓練前進行科普寫作,對學生是有潛在好處的。但各位讀者也應當注意,為了行文方便,有幾段的論述其實是有偷換一些概念的,各位讀者應小心詮釋。以上,寫這篇真是累死我了。


[1] 我去年其實有給竹中竹女的小朋友上過一堂科普寫作的課,我對科普架構的剖析基本上都在裡面。但去年錄影出狀況,到現在都還沒重錄QAQ
[2] 靠北,講這種話好羞恥啊
EASY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