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清大天文社梅希爾計畫完成

林彥興


110 個天體看似不多,理性算算也不太算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當時面對一大排的待拍列表,確實是感覺這會是條漫漫長路。想不到三年後,這個目標居然如期(?)完成了。

就像 Minecraft 有建築與紅石兩個大坑,業餘天文攝影是當下大學天文社流行的兩大「深造」路線之一,另一條是天文物理。後者沒什麼硬體設備上的門檻,但是對於參與者的學科背景要求較高;前者則相反,任何人,無論有沒有基礎,只要想學都能有不錯的發展。我所認識的天文攝影玩家們,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進大學前都幾乎沒有受過專業的相關訓練。但是相對的,天文攝影的硬體門檻就相當的高。除非自己家財萬貫,或是家裡有人在玩,不然多數人入門的硬體門檻真的很高。

也正是因為這樣,社團才會成為一個非常適合的接口。它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累積不同年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貢獻出的......肝。清大今天能夠拍完梅希爾星表,不僅來自這三年的十多次在深山寒夜中的努力,至少還得算上過去十多年來採購 EM-200、FLT-132、導星系統等儀器所付出的心血。

但比起籌措設備,傳承往往才是社團在發展天文攝影時遇到的最大障礙。多的是學校空有一堆高檔的設備,卻沒有會用的人。原因也很簡單,就像前面說的,天文攝影是個深坑,對於已經有導星、自動拍攝等「先進」設備的學校更是如此。每年光是要把新任儀器長訓練到能夠「正常操作儀器」都要耗上九牛二虎之力。想要讓後輩們真正「進入狀況」,自發性地繼續深造並帶領社團再上一層樓,更是需要謹慎的拿捏各種刺激與協助的頻率和比例。說實話,我感覺即使是清大這種社團風氣較為興盛的學校,讓幹部「熟練操作社上儀器」所需要的訓練強度,已經漸漸逼近一般人願意投資在社團的心力極限了。每年幾十個社員裡面能夠釣到一兩個奇(M)才(貨)就要謝天謝地了。

好啦垃圾話太多了。總之作為學生社團,能完成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很感謝曾以各種方式出力幫助計畫進行的數十位天文社社員們,在下雖然貢獻不多但也是與有榮焉。期待後進找到他們願意為之付出的新目標,再續傳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