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晃晃水木書苑

昨天久違的去了一趟水木書苑。

大學的時候,我常在剛好閒閒沒事的午後(雖然這種情況不常出現)去水木書苑晃晃。比起多數清大生,我對水木書苑有更多、更久的連結。以前應該提過,我們家只要去巨城,最後我的位置都會收束到誠品;同樣的,小時候只要到清大玩,我的行程也總會收束到水木書苑,坐在科普書櫃前的地上直到回家為止。大一還沒成為社窩地縛靈,還會跑咖啡廳寫作業的時候,水木書苑裡的咖啡廳也是常去的點。畢竟那裏雖然比胖達貴一些,但是至少桌面廣大,又不像 Smile 那麼高攀不起,還有書店特有的氛圍。雖然自疫情以來,過去晃晃的頻率就下降到每個學期大概兩三次。但每一次去,都會到新書展、雜誌區以及科普書櫃晃晃。

比起快速更迭的生活、旅遊、養生之類,科普書區的書籍們大多可以長存好幾年的時間,很多書應該從我國高中的時候就一直擺在書櫃上了,看到它們就跟看到老朋友一樣。而有些書雖然已經出版很多年,但是會不斷再版,比如昨天看到《最後一個知識人》的封面,就換了全新的設計。其他像是《探索時間之謎》、《T-shirt 上的宇宙》、《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的封面,也跟我小時候收藏的版本已經大不相同。希望換了新面貌的它們,會繼續給下一代的物理怪人帶來啟蒙吧。

除了舊書之外,每年新進的書大多會擺在櫃子上方,讓經過的人可以輕易地看到它的封面和標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大概就是科學月刊前陣子新出的《21 世紀諾貝爾獎》系列了。科月每年 12 月都會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一系列文章深入解讀當年的諾貝爾獎,這系列就是將過去 22 年來的文章重新編纂後出版,共有物理、化學、生醫和經濟四冊。


雜誌這邊比較可惜的是,也許因為多數的科學雜誌圖書館就有收錄了,所以書苑的科學類雜誌並不多。比較特別的是以前他們有進尖端科技和全球防衛,所以雜誌區總有一區堆著一疊過期的軍事雜誌,我偶爾就會帶走幾本XD。另外這次也看到了 OPS 的《天文 100 問》,還有兩本《我的第一本宇宙學》和《我的第一本量子物理》。

後者的概念其實蠻有意思的,以前有想過一直以來我們受的物理訓練都是從古典開始走向量子,但這種模式綜合考慮來講無可厚非,但就很難避免產生思維轉型上嚴重的陣痛期。以前想過如果真的從小就從波函數、量子場的觀念開始教,是否能夠閃開這個痛苦的轉型、不受古典的框架限制,從而幫助人類更直覺的理解量子現象的本質之類的。很可惜這本書其實並沒有做到這點,它還是從古典的方式出發嘗試說明量子現象,但也許小時候讀這個真的可以稍微幫助長大後的物理學習??

總之最後晃完一圈,就去把科月諾貝爾獎系列的物理篇拿去結帳了,支持一下慘澹的實體書產業和校園書店。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