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這重要嗎?

前陣子在某社團,有人貼文抱怨某些人不把社會科學當科學,並在下面引起一連串為社會科學辯護的聲浪,譴責那些不把社會科學當科學的人見識狹窄......等等。那時我在下面留言,「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早就吵了上百年,歷史上著名的論點有維也納學圈的邏輯實證派、Popper 的否證論、孔恩的典範轉移等等。每一個觀點都各有其吸引人的優勢和無法解釋的短板,而至今這個問題仍沒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後來有人留言回我,大意是「沒錯!那些說社會科學不是科學的人一定都沒讀過這些就亂說,社會科學也是要讀方法論......」。當下我其實很想回他,他其實也沒看懂我想說的。

開宗明義地說吧,我覺得社會科學不是科學。
.
.
.
誒誒等一下先不要激動,且聽我解釋一下。
想要問一個東西到底是不是科學,當然要先講清楚科學的定義。我自己對科學的定義如下:
「以數學為語言,依照科學方法建立可否證的模型描述宇宙的學科,稱為科學。」
所以在我看來,數學不是科學,因為它不以描述宇宙為目的;而社會科學雖然採用相當程度的科學方法,但它的可否證性相對現已成熟的科學(比如物理)太過薄弱,基於各種原因,現在的社會科學還不足以精確的對未知提出預測(換言之,可否證性較弱),因此我個人認為並不適合把它放入科學的範疇中。你也許會覺得我對科學的定義太狹隘,誒......也許吧?但我覺得我只是單純覺得這個定義清晰好用而已。想看更多關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的討論,我覺得這篇不錯。但實際上我想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對於「不是科學」這點會如此敏感呢?顯然,今天你在網路上說社會學「不是文學」,大家只會把你當神經病;但如果你說社會學「不是科學」,衛道者們就會排山倒海而來。同樣作為一門研究的學科,待遇為什麼如此不同?

回頭審視我們的成長過程,科學一向深埋於國民的教育之中,從國小生活、國中自然再到高中物化生地,科學無處不在。但這些課程往往只是盡可能塞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少有真正「為什麼科學是對的?」、「科學是如何發展?」、「科學的侷限性在哪?」等反思性的、科學哲學的內容。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形塑了大眾認為「科學=正確」的形象。私心的說,作為一個科學的信徒,這當然是件好事,信仰科學總比信仰民間偏方要好。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人們對於「不是科學」這件事相當在意,彷彿不是科學,這們學科就一無是處。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我們不會文學研究並非科學就說他毫無價值,同理,我也不覺得社會學不是科學,就會貶低社會學的價值。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我認為「不科學」和「不是科學」兩個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是科學」的定義正如上述,但「不科學」指的是「沒有採用科學方法」,不是科學的學科不一定不科學(比如社會學)。而多數時候,一個研究成果是否有足夠的說服力和實用性,看的是資料如何蒐集,推論是否合邏輯,這些是科學方法規定的範疇。

講了這麼多,總之科學的定義至今仍無精確而統一的標準,有相當的模糊空間可以讓人們自己選擇。按我的定義,社會學雖然不是科學,但仍是使用著嚴謹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學科,其重要性不會因為它不是科學而有所削減。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