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說說政治相關議題

※本文原本是要在去年大選後不久發的,但是因為一直沒法把內容修到好所以一直拖到現在。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不太有聽過我發表任何政治相關言論。大多數時候,我都會有意無意的迴避掉政治敏感的話題,或是在他人討論時保持沉默。這並不是因為我完全不關心政治、無心參與,事實上從國小選學生會長到昨天第一次參與國家性投票,我一直以來都有淺淺而默默地參與身邊的政治相關事物;也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討論思辯,大家應該也都知道我很喜歡討論哲學、物理、科技等等議題,平常幹話也是噴個不停。 那所以,閉口不談的理由是甚麼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理由有兩個:

首先任何理念的衝突,其矛盾點都可以簡單的被分成兩類:
一、邏輯的謬誤:推理的過程中存在漏洞,得到錯誤的結果。
二、公理的不同:前提不一樣,經演繹後當然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而討論的功能,就是要釐清衝突的癥結點,而後以此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

在不同領域的討論中,這兩種矛盾原因的比例各不相同。舉例來說,在數學的領域,基本上所有人採用的公理都是一樣的。你和同學算同一題得到不同的答案,那問題幾乎一定出在計算過程。而「哲學(廣義)」或是「價值觀」、「理念」等領域,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則是以公理的不同為主。經過討論,不僅可以剔除自己或他人思維中的謬誤,也可以認識更多的不一樣想法(公理),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所以哲學討論才會有趣。

而政治呢?我覺得在政治議題上,邏輯和公理都是一片混亂。
一個政治議題牽涉到的範圍實在太廣,在這個範圍中,根本就不可能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價值觀。若價值觀不同,即使理性討論、推理的過程完美無瑕,結論仍會南轅北轍。很多時候,討論都會總結到海量的名詞解釋。
但其實大部分的名詞都沒有固定、良好的定義,使得政治議題的討論結果往往都只是讓步和妥協。妥協與平衡當然無可厚非,整個人類文明都是在無盡的妥協與平衡中跌跌撞撞的走到今天。但是沒有良好定義的問題,根本就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正確結果。但這種只能妥協而找不到真理的討論,往往讓我提不起勁。

第二個理由是,我對大部分的問題都所知甚少。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我覺得這是身為科學人的基本素養。我不希望自己明明一無所知,卻傳遞不實資訊、做出錯誤的抉擇,而造成自身與他人的損失。所以我討厭評論我不熟悉的東西,我不會僅憑科普書上面的隻字片語,就去對哥本哈根詮釋指指點點;也不會看了一兩篇分析,就自以為是的針砭時事。因此在面對政治議題,我總是小心翼翼的選擇措辭,避開可能的爭議字詞,並且盡可能以公認的確定事實為討論的根據。

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原因,比如人在處理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族群認同......這些議題時,往往都喜歡使用輕蔑嘲諷的態度,或是有不自覺的將衝突升級的傾向,又或者是容易岔開話題最後迷失方向。不過這些只要保持頭腦清晰,大概都比較好解決。

總得來說,我是個喜歡討論的人,並以駁倒他人,或是在討論途中學習為樂。但在許多政治議題上,無論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到充分的準備;也難以真正意義上的駁倒對手或是達成共識,讓這種討論變得相對無趣。更別提社會上充斥的邏輯謬誤與情緒發言,讓這個領域變得更令人不願涉足。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政治議題都是如此。事實上,如果將議題的範圍縮小,當定義變得清晰、邏輯變得嚴密,政治討論仍然可以讓人收穫滿滿。
這些嚴謹而舒適的小討論是否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對大環境造成影響呢?

Well, 這就要看你怎麼定義「造成影響」吧。


【後記】

如前所述,這篇文章我大概構思了半年,內容提到的想法更是早已在腦海中盤繞數年。但因為對這種議題發表評論時,實在是很難不去傷害到別人,因此文章的撰寫可謂寸步難行,用字遣詞也是如履薄冰。寫這篇也沒有想要宣傳甚麼理念,大概只是比較文謅謅的發牢騷,或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自我介紹而已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