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社課總檢討

前言:寫在實際社課之前

對新生來說,這是認識學長姐、同學、社團,和學習並充實自己的管道。作為教學,我們當然希望每一個社員都能學到東西。甚至藉由社課,將一個天文社員應該要有的知識與技能完整傳授。理論上,一套從簡到難,脈絡式的完整課程貫穿一整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但這其實是很困難的,原因如下:
  1. 高中生作息基本統一,學校也會安排社團時間。但是大學生各自都有不同的生活作息,能夠整個學期社課全勤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連貫式社課很難執行,這也是大多數天文社的社課都是以專題演講的模式進行的原因。
  2. 大學生的背景知識差異實在太大。你很難要一堂課一個小時之內同時讓完全沒有接觸的新人聽得懂,又要讓地科競賽一等獎的大佬學到東西。展覽還可以靠分開講解或是其他方法盡量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社課就相對十分困難。
所以我嘗試用★標示內容的深度,本意是擔心原本就有基礎的新生聽了前面簡單的社課後覺得太廢、學不到東西就不想來了。所以想把簡單的社課標示出來,大概是一種「別小看我們,好料還在後頭」的概念。只是這樣的做法也可能嚇跑新人,某種程度上也確實有一種劃分階級的感覺,讓我相當擔心。
另外,清大天文社強大的前輩何其之多,更是少數內建天文所的學校。如果沒有好好利用這份資源就實在太可惜了。因此我想要每學期邀請至少一個學長姐回來,以類似教授的規格進行演講。
我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構思這兩個學期的課程。至於執行細節和結果,請見下方敘述。

第一學期 聯合社課

立意:整合資源,協助交大

聯合社課起源於 106 期末我去參加交大社課,算是在林宏修學長的牽線下促成。清交兩校共同擬定課表,整合兩校的人力提供更優質的課程內容,並將社課分散在兩校進行。希望在過程中促進兩校的交流,並且扶助當時狀況較為不順的交大天文社。

實行:距離太遠,參與率低,損失前期社員

先說好的,我認為結合兩校人力資源確實造成了社課整體素質的提升。很多場社課在我看來都相當的精采。OK好話說完,來講問題。
實際執行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距離。從清大天文社窩(蒙民偉樓)到交大天文社窩(活動中心)要超過20分鐘的路程,可以說是相當的累人,尤其遇到暴雨等不良天氣更是如此。參與門檻的拉高使得參與率降低,而且位於交大的社課也讓減少了清大幹部們與新生交流的機會,損失前期社員。
最終,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聯合社課在107上的期末,因為對雙方(尤其是人力短缺的交大)負荷過大而決定終止。

結論:互換講師與互相宣傳

優點:提升社課品質,促進清交社員(尤其幹部)的交流
缺點:消耗體力,降低參與意願(大眾對於社課品質比較無感?)
改進建議:改採用互派講師與互相宣傳的方式進行,比如下學期的聯合演講

第二學期

第二學期的社課形式回歸傳統。

困難:遞進型社課(初階攝影、進階攝影、影像處理)難進行

困難點如前言所述,建議這種需要循序漸進的課程以工作坊形式進行。

其他

關於請學長姊

個人認為算是成功。學長姐能夠帶來超過幹部的高素質、高專業性的獨特課程內容,並且比起大部分教授,他們跟應屆社員年齡更近,更容易溝通。需要的講師費也相對較低(我是給1200/hr,教授是1600/hr),而且搞不好還不會收(X)。
另外,在社課上以 ★ 標註難度沒什麼用。正如著名的「皇帝的金鋤頭」的典故,程度不佳的人是無法正確判斷星星數量代表的意義的。

整體建議

理想情況應三軌並行:
  1. 演講式社課:專題演講,以有趣為優先,確保社員興趣和拉人
  2. 天文物理讀書會:Fundamental Astronomy + Python。也許可以換更難的書,比如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strophysics。
  3. 天文攝影工作坊:星野攝影 + 各種實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