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後感】愛因斯坦特展演講

是說上個禮拜六,本人混進了名為《愛因斯坦特展》的教師研習,演講中淺介了愛因斯坦早年的重要發現,如布朗運動的解釋、光電效應等等,另外的大半時間則淺談狹義與廣義相對論,還有最近的重力波天文學。乍聽之下好像是一場普通的天文演講,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這場演講的講師是我的普通天文學老師,演講的地點卻是我的普化教室,這個組合已經很微妙了。
再來,一走進演講廳,迎面而來的就是許多熟悉的竹中人,老師五六人、學弟三四人,皆列於席。
而演講過程中,也許因為我在普通天文學課堂上有點高調的關係,所以還被教授Tag了好幾次XD。
最後聽完演講,我只能說:兩個小時真的是太少了啊!我都還沒聽過癮啊!!
.
.
.
不過故事要是僅止於此,我大概也不會有動力寫這篇文章。
要說中學六年的讀書生涯讓我學到什麼,其中之一一定是空閒時間和憧憬的重要性。
壓力可以提升人的效率、逼出人的潛能,但那終究只是將注意力的資源集中,提升對特定領域的學習功率而已。而當我們將生活中的閒情逸致都投注在同一個方向時,往往也就失去了欣然接受其他有趣事物的能力,創造力、思考的靈活度也是急遽下滑。要進行創作這種需要消耗高腦力的活動更是困難重重,不一定是沒有時間,而是疲憊的大腦無法負荷,也沒有這樣的心情。玩遊戲也是一樣,從開學至今,本人玩遊戲的演化史差不多是 Minecraft -> Command -> 跑跑卡丁車 -> Terris Battle。生活越是忙碌、心情越是沉悶,越會需要不用大腦的舒壓遊戲來放鬆。
在我的考試之旅中,大部分時候我對於課業其實並不是那麼看重,只將其維持在對自身的最低要求之上罷了。相對的,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我所熱愛的課外科學知識:小說、雜誌、Youtube、科學粉專......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對我有實質的用處嗎?會讓我考更高分嗎?我TM怎麼會知道。也許我把這些時間都拿來讀書,我當年就能 5A++6 級分考上實驗、然後繼續努力考上台大物理系。也許啦。
但我覺得若是沒有這些額外知識的薰陶,我就不會跟國高中這批形形色色的朋友們相處如此融洽;更別說去考地科競賽、認識這一群志同道合的夯溫電們、最後還辦了一場天文地科博覽會。這樣的結果有比較好嗎?我不知道,但至少我過得很開心。
回到這場演講。說實話,短短兩小時的演講中,就算講者再怎麼厲害、內容再怎麼精彩精實,能學到的和廣袤的相對論相比,畢竟還是杯水車薪。
聽演講最大的意義,有時並不在於吸收的知識,而是喚醒我對物理、對天文、對地科的熱情。現實中繁瑣的壓力,就像是討厭的層雲,而演講則提醒著我們,在這片雲的另一側,深邃的星空就在那裏。
=================================
最後還是老話一句:
「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得有人仰望星空。」


留言

熱門文章